同人与流俗,相谓好襟灵。
有口不他说,长年自诵经。
水声秋后石,山色晚来庭。
客问修何法,指松千岁青。
我与世人不同,超脱于流俗之中,人们都称赞我胸怀高洁。 我从不妄议他人是非,终年独自诵读佛经。 秋后的溪水拍打着山石,暮色中的山影映照庭院。 若有人问我修行何法,我便指向那千年长青的松树。
本诗前两联直抒胸臆,后两联转为景物描写,形成由内而外的表达结构。"有口不他说"与"长年自诵经"构成因果对仗,展现修行者的自律。尾句"指松"的动作描写极具画面感,将禅宗"不立文字"的教义转化为可感的自然意象,体现了唐代禅诗"即物即理"的创作特征。
全诗以对比手法开篇,"流俗"与"襟灵"形成强烈反差。中二联通过"诵经""水声""山色"勾勒出清幽的修行场景,尾联以松喻法,将抽象的修行之道具象化。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语言简净却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僧诗"清寒中有真味"的艺术特色。
本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佛教盛行。修睦作为僧人诗人,通过此诗向友人齐己表达超脱尘世的修行志趣。诗中"指松千岁青"的意象,既是对齐己修行境界的赞许,也暗含对乱世中坚守精神家园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