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翠异诸岳,令人看莫休。
有时经暮雨,独得倚高楼。
云外僧应老,林间水正秋。
到头归隐处,岂在问嵩丘。
西山的青翠与其他山峰截然不同,令人百看不厌。 有时在暮雨中凝望,独自倚靠高楼更觉幽静。 云外的僧人想必已年老,林间的溪水正映着秋色。 最终归隐的去处,何必非要问是否在嵩山呢?
此诗通过对比手法(首联“异诸岳”)和空间转换(由山到云、林),构建出立体画面。尾联“岂在问嵩丘”是诗眼,打破传统隐逸必寻名山的观念,体现禅宗“即心是佛”的顿悟思想。诗中“僧”“水”等意象虚实相生,既写实景又暗喻修行境界。
全诗以“积翠”开篇,突出西山独特的苍翠之美。颔联以暮雨高楼烘托孤寂意境,颈联借“僧老”“水秋”暗喻时光流逝,尾联点明归隐的真谛——心之所安即为隐,无需拘泥具体地点。语言简淡,意境空灵,体现了禅宗“随缘任运”的思想。
此诗为唐代诗僧修睦所作,反映其隐居山林时对自然与禅意的感悟。唐代佛教兴盛,僧人常以诗寓禅,西山可能指诗人修行之地,诗中透露出超脱尘世、随遇而安的隐逸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