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
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
一粒红稻米饭,凝结着耕牛脖颈上滴落的鲜血; 而在珊瑚枝装饰的华堂下,权贵们举杯痛饮,醉吐不止。
此诗教学可聚焦三点:其一,抓住"红稻-牛血"与"珊瑚-呕吐"两组核心意象,体会诗人"以物喻事"的技巧;其二,通过"一粒"与"几滴"的数量词,分析诗歌的细节表现力;其三,结合唐末"朱门酒肉臭"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人"哀民生之多艰"的创作立场。建议引导学生对比白居易《观刈麦》等同类题材作品。
全诗仅20字,却构成强烈反差:前两句以"一粒米"与"几滴血"的具象对比,展现农耕的残酷代价;后两句用"珊瑚枝"的华美与"吐不歇"的丑态,讽刺权贵的挥霍无度。诗人通过白描手法,将批判锋芒藏于冷静的意象对比中,堪称晚唐现实主义短诗的典范。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权贵阶层穷奢极欲,而农民饱受剥削。郑遨作为隐士诗人,通过尖锐对比揭露社会不公,表达对劳苦百姓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