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簇互相遮,闲看实可嗟。
藉多虽是叶,栽盛不如花。
春绿暗连麦,秋干暮立鸦。
旧乡曾种得,经乱属谁家。
桑叶簇簇相互遮掩,闲看时令人叹息。 虽然叶子繁茂众多,但栽种得再盛也比不上花朵。 春天绿意与麦田相连,秋日枯干时暮鸦停立。 故乡曾经种下的桑树,历经战乱后不知归属谁家。
全诗以白描手法展开:首联“簇簇互相遮”动态描绘桑叶之密,为下文“可嗟”埋下伏笔;颔联用“叶多不如花”的对比,暗示平凡之物的被忽视;颈联通过季节转换(春→秋)和“暮鸦”意象强化凄凉氛围;尾联由物及人,将桑树命运与战乱中流离的百姓相关联。诗人以桑树为媒介,完成从自然观察到社会批判的升华,体现了唐诗“托物言志”的典型手法。
这首诗以桑树为意象,通过对比其春夏的繁茂与秋日的凋零,暗喻人生的盛衰无常。前四句写桑叶虽多却不如花引人注目,隐含对平凡生命的怜惜;后四句通过时空转换(春绿到秋干)和故乡桑树的归属之问,表达战乱带来的沧桑之感。语言质朴而意境深沉,展现了晚唐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此诗为唐代诗人孙鲂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中“旧乡曾种得,经乱属谁家”可推测,诗人可能是在战乱后重返故乡,看到昔日桑树而感慨物是人非,借桑树的变迁抒发对家园残破、世事无常的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