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院闭松色,入门人自闲。
罢经来宿鸟,支策对秋山。
客念蓬梗外,禅心烟雾间。
空怜濯缨处,阶下水潺潺。
古老的寺院松林幽深,踏入寺门便觉心境悠然。 僧人诵经结束引来归鸟栖息,拄着拐杖静对秋日山峦。 我如飘萍般漂泊的思绪飞向远方,而禅心已融入这缥缈云雾间。 最羡慕那清水可涤尘之处,石阶下潺潺溪水长流不息。
此诗以访寺为线索,前四句写实:古寺松荫的幽静与僧人诵经、倚杖观山的日常,暗含“静”与“闲”的禅趣。后四句转入抒情议论,“蓬梗”喻游子漂泊,与“禅心”形成尘世与超然的对比。尾联借景抒怀,以“濯缨”典故暗喻高洁志向,潺潺水声更添余韵。全诗通过空间转换与意象组合,在虚实相生中完成从物境到心境的升华,传递出淡泊名利的禅悟之美。
全诗以“古院松色”起笔,勾勒幽深静谧的禅院空间。中二联通过“宿鸟”“秋山”等意象,以动衬静,将僧人日常与自然交融,凸显禅心与尘世的疏离。尾联借“濯缨”典故,以流水潺潺收束,暗喻超脱俗尘的理想境界。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体现了晚唐山水禅意诗的典型风格。
本诗创作于晚唐,当时社会动荡,文人普遍追求精神寄托。司马扎游历寺院时,受清雅环境与僧人禅修生活感染,通过题诗表达对超然境界的向往,暗含对现实漂泊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