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唐官场制度: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刑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等事务,刑部侍郎为刑部副长官,正四品下;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唐代州分为上、中、下三等,曹州(今山东菏泽一带)在唐代属上州,刺史为从三品,诗中提及的“刑部侍郎”“曹州刺史”反映了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官职设置。
2.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语言通俗浅易,题材贴近现实,此诗虽为抒情之作,但语言质朴、情感真实,符合其“俗”的诗歌特色,同时也体现了他晚年诗歌中常见的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感慨。
3. 唐代文人的归隐心态:中唐时期,社会矛盾加剧,官场斗争复杂,许多文人在仕途受挫后产生归隐之心。白居易晚年辞官退居洛阳,崔十八请求辞去刺史之职,正是这一社会背景下文人归隐心态的体现,诗中“倚疮老马”“避箭高鸿”的比喻也折射出当时文人对官场险恶的认知。
4. 诗歌对仗手法:颔联“君乞曹州刺史替,我抛刑部侍郎归”运用对仗,“君”与“我”相对,指友人与诗人;“乞”与“抛”相对,均为辞官的动作;“曹州刺史”与“刑部侍郎”相对,分别指地方与中央官职;“替”与“归”相对,表“等待接替”与“辞官回归”,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