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战斗者讲解

原文:《给战斗者》 | 作者:田间 | 类型:讲解 | 阅读:0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近代诗人田间的《给战斗者》,这首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抗日战争初期中国人民的苦难与觉醒,也像一把火炬,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激情。接下来,我们从三个维度来读懂这首诗:

一、读懂“苦难”:看清侵略者的残暴与民族的危机

诗的开篇,诗人用“没有灯光没有热气的晚上”营造出压抑的氛围,接着写“敌人来了,从我们底手里,从我们底怀抱里,把无罪的伙伴,关进强暴的栅栏”——这里的“伙伴”就是我们的同胞,“强暴的栅栏”就是侵略者的监狱。再看“在大连,在满洲的野营里,让喝了酒的吃了肉的残忍的总管,用它底刀,嬉戏着──荒芜的生命,饥饿的血”,这几句把侵略者的野蛮、残忍写得淋漓尽致,他们把中国人的生命当成“嬉戏”的对象,这是何等的屈辱与痛苦!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从卢沟桥到丰台,从天津到上海,敌人的铁蹄踏遍中国大地,投下炸弹、瓦斯,屠杀我们的同胞。诗人写这些苦难,不是为了让我们沉浸在痛苦里,而是为了告诉我们: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不能再沉默!

二、读懂“觉醒”:从“站起来”到“要战斗”的勇气

诗的中间部分,有一句反复出现的话:“七月我们起来了”。“七月”就是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月份,这是中国人民从麻木中醒来的时刻。诗人怎么写“起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动作:“抚摩悲愤的眼睛”——擦去眼泪,不再哭泣;“揉擦红色的脚跟,与黑色的手指”——哪怕脚磨破、手弄脏,也要站起来;“在血的农场上,在血的沙漠上,在血的水流上,守望着中部,边疆”——无论在哪里,都要守护祖国的土地。

为什么要“起来”?因为我们爱这片土地:这里有“五月的麦酒,九月的米粉”,有“人民的幼儿需要哺养,人民的牲群需要畜牧”——我们要守护自己的家园,要“永远地活着,欢喜地活着,在中国”。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变成了抗争的勇气,所以诗人说“我们必需战斗了,斗争或者死……我们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呀”,这是一个民族从苦难中站起的宣言!

三、读懂“精神”:战士的尊严与民族的未来

诗的结尾很有力量:“在诗篇上,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选择当奴隶,就算活着,国家也是冰冷、黑暗的;但如果我们选择当战士,就算牺牲,我们的坟墓也会因为守护了祖国而温暖、明亮。这不是不怕死,而是把“民族尊严”看得比“个人生命”更重要。

同学们,田间写这首诗的时候,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年轻人,正拿着武器走向战场;普通的农民、工人,从“木厂里墙角里泥沟里”找出武器,挺起被打怕的胸膛去战斗。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因为爱祖国、爱家园,才变成了勇敢的战斗者。今天我们读这首诗,不仅要记住历史,更要传承这种“不屈辱、敢抗争”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诗里的战斗者一样,为自己的家园、为自己的民族,挺起胸膛!

最后,我们再一起读一遍“七月我们起来了”,感受一下八十多年前,中国人民觉醒时的力量:“七月,我们起来了。我们起来了抚摩悲愤的眼睛呀;我们起来了,揉擦红色的脚跟,与黑色的手指呀!我们起来了,在血的农场上,在血的沙漠上,在血的水流上,守望着中部,边疆。”

与给战斗者 相关类型

给战斗者古诗译文古诗译文 给战斗者知识点知识点 给战斗者古诗注解古诗注解 给战斗者讲解讲解 给战斗者古诗赏析古诗赏析 给战斗者创作背景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