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乐府旧题书写新意。开头描绘了一个志向并不算远大(“无远图”),只向往京城显宦生活的“长安少年”形象,但他也有报国杀敌的勇气。诗人用“麒麟前殿拜天子”的庄重和“走马西击长城胡”的迅疾,展现了出征的豪迈。边塞环境的艰苦(“胡沙猎猎”)和战争的紧张(“鼙鼓动地”)被简练写出。“顾恩宁顾身”表现了将士的忠勇。“挥戈回白日”等句以夸张手法渲染了战斗的激烈和唐军的威猛。然而,诗的深刻之处在于后半部分的转折。壮士凯旋“饮马长城窟”时,看到的却是“多白骨”的惨象。通过询问“耆老”,诗人将眼前的悲剧与历史上秦始皇“筑城卒”的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历代征戍之苦的延续性。“无罪见诛功不赏”是对统治者刻薄寡恩、赏罚不明的直接控诉。“鬼哭啾啾”的想象更增添了悲凉氛围。最后,诗人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最高的统治者——秦王(秦始皇),指出其“富国强兵”的伟业是建立在“筑怨兴徭”的基础上的,最终导致内部崩溃(“祸起萧墙”),从而点明“天实亡秦非北胡”的历史教训。整首诗在激昂的从军曲中,融入了对战争本质、帝王功过和历史规律的冷峻思考,意境宏阔,思想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