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旨鲜明,哲理深刻:全诗以“苦乐相倚”为核心,开篇用“掌上十指”作比,生动诠释苦与乐不可分割的关系;结尾班婕妤“我曾排摈无限人”的自白,进一步深化主题——昔日排挤他人(享“乐”),今日自身失宠(受“苦”),体现苦乐转化的必然性,引人深思。
2. 用典贴切,讽喻有力:诗人选取汉成帝、班婕妤、赵飞燕的典故,并非单纯咏史,而是借古喻今。通过描写班婕妤从受宠到失宠的过程——君王“猜恨生”“缉缀瑕疵”、班婕妤“呼天抚地”“暗销骨”,刻画了宫廷中恩宠无常、人心难测的残酷现实,既批判了帝王的薄情与昏聩,也展现了后宫女性的悲惨命运,具有强烈的讽喻意味。
3. 情感细腻,刻画生动:诗歌对人物心理与境遇的刻画十分细腻。如“荆棘满怀天未明”,以具象的“荆棘”写抽象的忧愁,让班婕妤的痛苦可感;“班姬收泪抱妾身”一句,通过“收泪”“抱身”的动作,展现班婕妤失宠后的无助与自我反思,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同时,“主今被夺心应苦,妾夺深恩初为主”一句,以换位思考的视角,揭示了“苦乐相倚”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情感层次丰富。
4. 语言质朴,意蕴深远:全诗语言不事雕琢,多为直白的叙述与抒情,但质朴中蕴含深意。如“苦乐相寻昼夜间,灯光那有天明在”,以“昼夜交替”“灯光与天明”作比,既写出苦乐变化的频繁,也暗示人生境遇的无常,语言简练却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