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傍溪崖,由来岁月赊。
有根盘水石,无叶接烟霞。
二月苔为色,三冬雪作花。
不因星使至,谁识是灵槎。
枯木依傍在溪水边的崖岸上,岁月悠长早已不知其起源。 根系盘绕在溪水与岩石之间,却没有枝叶与烟霞相连。 二月里青苔是它的颜色,寒冬时白雪是它的花朵。 若不是因为朝廷使者的到来,谁会知道这是一株灵异的仙槎?
此诗讲解需把握三个关键: 1. 意象解码:枯木的"无叶"暗示怀才不遇,"苔色""雪花"象征不同境遇下的坚守 2. 结构分析:前六句铺陈蓄势,尾联点睛,形成"平凡—神奇"的认知转折 3. 历史语境:结合晚唐藩镇割据背景下,朝廷广招人才的特殊政治需求 诗中"谁识"二字尤需玩味,既含被发现的欣慰,又带有人才埋没的普遍性反思。
全诗采用托物言志手法,通过枯木意象展现三重艺术特色: 1. 时空对比:"岁月赊"与"二月苔""三冬雪"形成历史纵深与季节轮回的交织 2. 虚实相生:实写枯木形态(根盘水石),虚写其灵性本质(星使识槎) 3. 双关寓意:"雪作花"既状物态,又暗喻寒士的清白品格 尾联转折揭示主题,在平淡叙述中完成从凡木到灵槎的认知升华。
此诗作于唐代晚期,作者翁洮应朝廷征召时所作。诗中借溪边枯木自喻, 反映寒门士子在未被举荐前的寂寥状态,同时暗含对知遇之恩的感慨。 "召命作"的标题表明这是首奉命应答之作,兼具谢恩与言志的双重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