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清海晏少波涛,几载垂钩不得鳌。
空向人间修谏草,又来江上咏离骚。
笳吹古堞边声远,岳倚晴空楚色高。
何事明廷有徐庶,总教三径卧蓬蒿。
河清海晏少有波涛,多年垂钓却未得巨鳌。 徒然在人间撰写谏言,又来到江边吟咏《离骚》。 胡笳声从古老城堞传来,边塞之声渐远;山岳倚着晴空,楚地风光格外高远。 为何朝廷中仍有徐庶这样的贤才,却总是让他们归隐田园,独守蓬蒿?
本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面: 1. 意象解读:“鳌”“谏草”“离骚”等意象构成怀才不遇的隐喻体系。 2. 情感脉络:从垂钓无获的失落,到谏言无用的愤懑,最终归结为对人才政策的质问。 3. 时代意义:通过个人遭遇折射晚唐知识分子集体困境,具有深刻历史认识价值。
全诗以对比手法展开:首联以太平盛世反衬个人失意;颔联“空”“又”二字凸显无奈;颈联边塞与楚地意象交织,暗含家国之忧;尾联用徐庶典故直指时弊。语言含蓄深沉,将怀才不遇之痛与对朝政的批判融为一体,体现了晚唐诗人的忧患意识。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加剧,科举制度弊端显现。诗人翁洮借赠进士王雄之名,抒发对贤才遭冷遇、抱负难展的愤懑,同时暗讽朝廷用人不当,致使有志之士只能归隐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