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子男寿昌宰

翁洮 〔唐朝〕

陶公为政卓潘齐,入县看花柳满堤。

百里江山聊展骥, 九皋云月怪驱鸡。

高楼野色迎襟袖,比屋歌声远鼓鼙。

只恐攀辕留不住,明时霄汉有丹梯。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您治理政务的才能可与陶潜、潘岳相媲美,走进县城便能看到繁花似锦、绿柳满堤的美景。

在这百里江山的范围内,您姑且施展自己的才能,如同骏马驰骋;九皋的云月都为您治理下的安宁而感到惊奇,连鸡犬都安分守己。

站在高楼上,野外的景色扑面而来,拂动着衣襟衣袖;家家户户传来的歌声,远远地盖过了军鼓的声音。

只担心百姓们拉住您的车辕挽留不住,在这清明的时代,朝廷之上自有通向高位的阶梯等待着您。

1. 古代县令:县令是古代县级行政单位的最高长官,负责一县的政务、司法、税收等事务,其政绩直接关系到地方的稳定与发展。

2. 用典与比喻:诗中“陶公”“展骥”等均为用典或比喻,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效果,这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3.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诗歌在风格上虽不及盛唐的雄浑壮阔,但多关注现实,善于通过对具体事物和场景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此诗便体现了这一特点。

4. 古代百姓与官吏的关系:诗中“攀辕留不住”反映了古代百姓对贤明官吏的爱戴,也从侧面体现了官吏政绩与民心向背的关系。

  • 上子男寿昌宰:题目意为向寿昌县令(子男为古代爵位等级,此处可能指县令的品级或身份)献上的诗。
  • 陶公:指陶潜,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曾任彭泽县令,以清廉爱民著称。
  • 卓潘齐:卓,卓越;潘,指潘岳,西晋文学家,曾任河阳令,有政绩;齐,相当、等同。意为与陶潜、潘岳的政绩相当。
  • 展骥:骥指良马,展骥比喻施展才能。
  • 九皋:深远的水泽淤地,也指广阔的天地。
  • 驱鸡:这里指治理地方,使百姓安居乐业,连鸡犬都有序,化用“鸡犬相闻”之意。
  • 比屋:家家户户。
  • 鼓鼙:古代军中的鼓乐,此处指战乱或军事相关的声音。
  • 攀辕:拉住车辕,古代百姓挽留贤明官吏的常用方式。
  •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 霄汉:天空,此处比喻朝廷、官场。
  • 丹梯:红色的阶梯,比喻通向高位的途径。

《上子男寿昌宰》是一首赞美地方官吏政绩的诗作。开篇即点出县令的执政能力可与古代贤能官吏陶潜、潘岳相比,奠定了全诗赞美的基调。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县城内的美景、县令在辖区内施展才华的情景,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多角度展现了县令的卓越政绩。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综合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诗歌生动形象。如将县令比作良马“展骥”,赋予“九皋云月”以人的情感“怪”,都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既表达了对县令政绩的由衷赞叹,也流露出百姓对其的不舍之情,同时还对县令的未来充满期待,情感丰富而真挚。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晚唐时期地方治理的一角,也能体会到古代文人对贤明政治的向往和赞美。

全诗围绕赞美寿昌县令的政绩展开,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首联以陶潜、潘岳作比,直接肯定了县令的执政能力,并描绘了县城内花红柳绿的美好景象,暗示其治理有方。

颔联运用“展骥”的比喻,形象地写出县令在辖区内施展才华;“九皋云月怪驱鸡”则以拟人的手法,借天地间的景象来烘托县令治理下的安宁,构思巧妙。

颈联通过“高楼野色”“比屋歌声”等画面,展现了当地百姓生活的惬意与和谐,“远鼓鼙”更是反衬出此地远离战乱的太平,进一步凸显县令的政绩。

尾联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恐攀辕留不住”体现了百姓对县令的不舍之情,而“明时霄汉有丹梯”则既赞美了时代清明,也对县令的未来仕途表达了美好的期许,使得诗歌情感真挚且积极向上。

从诗题及内容来看,这首诗是作者翁洮写给寿昌县令的作品。寿昌在唐代属睦州(今浙江建德一带)。当时的寿昌县令治理地方政绩显著,深得百姓爱戴,翁洮有感于县令的贤能和当地的良好治理局面,创作了这首诗来赞美县令的政绩,同时也表达了对其可能被朝廷提拔、难以挽留的感慨。

翁洮是晚唐诗人,身处的时代虽已渐趋衰落,但局部地区仍有贤明官吏治理下的安定景象,此诗便是对这种景象的真实反映。

作者信息
翁洮

翁洮,字子平,号青山,晚唐睦州寿昌人,约生活于唐文宗至唐昭宗朝,准确生卒年代待考。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登柳玭榜进士第,官授礼部主客司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退居不仕。朝廷徵之,洮作《枯木诗》以答诏。帝嘉慕不已,复遣使赐以曲江鱼。宋理宗追谥善庆公。洮工诗,今存于《全唐诗》者,仅十三首。

古诗数量:13名句数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