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底荣枯各自行,兼疑阴骘也难明。
无门雪向头中出,得路云从脚下生。
深作四溟何浩渺,高为五岳太峥嵘。
都来总向人间看,直到皇天可是平。
世间万物的兴衰各有其道,连上天的意志也难以揣测。 无路可走时,冰雪仿佛从头顶倾泻;找到出路时,云雾竟在脚下升腾。 深广如四海般浩瀚无际,巍峨似五岳般险峻峥嵘。 纵观人间百态,直到苍天之上,又何曾有过真正的公平?
此诗以“问古”为题,实为借古讽今。首联以“荣枯”“阴骘”设问,奠定全诗哲理性基调;中间两联通过“雪”“云”“四溟”“五岳”等意象的强烈对比,形成巨大的张力,暗示人生际遇的极端变化;尾联“都来总向人间看”将视角拉回现实,以“皇天可是平”的反问作结,强化批判意味。诗人通过自然与人事的双重映射,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愤懑,艺术上体现了晚唐诗“深婉讽喻”的特点。
全诗以对比手法展开,首联提出“荣枯难明”的困惑,颔联以“无门雪”与“得路云”的极端意象表现人生际遇的突变,颈联用“四溟”“五岳”的壮阔反衬个体的渺小,尾联直指人间与天道的不平。诗中意象雄奇,语言凝练,通过自然与人生的对照,深刻揭示了命运的无常与社会的不公,展现了晚唐诗人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
此诗为晚唐诗人秦韬玉所作。晚唐社会动荡,官场腐败,贫富悬殊,诗人借自然景象的宏大与变幻,隐喻人世的不公与命运的难测,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