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言愁是酌离杯,况值弦歌枉大才。
献赋未为龙化去,除书犹喜凤衔来。
花明驿路燕脂暖,山入江亭罨画开。
莫把新诗题别处,谢家临水有池台。
众人皆言离愁是举杯时的苦涩,更何况正值你才华横溢却屈居小职。 你虽未因献赋而化龙飞升,却喜获朝廷诏书如凤凰衔来恩宠。 驿路旁鲜花明艳似胭脂般温暖,江亭边青山倒映如画卷展开。 莫要将新诗题写在别处,谢家临水的池台正待你挥毫。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双重情感结构,表层写送别之情,深层抒才士不遇之愤;二是意象对比强烈,"龙化"与"凤衔"、"愁"与"喜"形成张力;三是空间转换巧妙,从饯别酒宴到想象中南陵山水。历史价值在于反映了唐代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即便授官也充满"大材小用"的无奈,而"谢家池台"的用典则体现唐代文人将地方官职视为隐逸生活的折中选择。
全诗四联层层递进:首联以"愁"定调,点明离情与不遇;颔联用"龙化""凤衔"对仗,形成仕途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颈联突然转写明媚山水,暗喻地方官亦有可为;尾联用谢家典故,既赞南陵风物,又鼓励友人创作。诗中"枉大才""未为龙化"等语含蓄表达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而"花明驿路""山入江亭"的工笔描写则展现唐代山水诗的典型特征。
此诗作于唐代,时值秦韬玉友人科举落第后被任命为南陵县(今属安徽)令。诗中既含慰藉之情,又暗讽科举制度埋没人才,同时以山水美景宽解友人,反映唐代文人"仕隐矛盾"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