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邹律
邹律
苏拯 〔唐朝〕
邹律暖燕谷,青史徒编录。
人心不变迁,空吹闲草木。
世患有三惑,尔律莫能抑。
边苦有长征,尔律莫能息。
斯术未济时,斯律亦何益。
争如至公一开口,吹起贤良霸邦国。
写人
写草
古诗译文
邹衍吹奏音律使寒冷的燕谷变得温暖,但史书也只是徒然记载此事。
人心难以改变,就像音律无法真正吹动闲静的草木。
世间忧患有三种令人迷惑的祸患,但你(指邹律所代表的法则)无法抑制它们。
边疆的苦难有漫长的征战,但你无法平息这些纷争。
当这种方法无法拯救时代时,这种法则又有什么用处呢?
不如真正公正之人一开口,便能举荐贤良之士,使国家强盛称霸。
展开
知识点
1. 邹衍吹律:战国阴阳家邹衍的传说,其吹奏音律能使地气变暖,后成为文人常用典故,象征教化或改革力量。 2. 三惑:源于佛教,指贪欲、嗔怒、愚痴三种根本烦恼,唐诗中常借指社会人性之弊。 3. 晚唐边患:唐朝后期面临吐蕃、回纥等外族侵扰,诗人多借此题材表达忧国之情。 4. 举贤文学:唐代科举制度发展,“贤良”指通过科举报国的士人,诗中反映对人才选拔的重视。 5. 苏拯其诗:苏拯为唐末诗人,诗风质朴,擅长以古讽今,关注社会现实。
展开
古诗注解
邹律
:典故,指战国邹衍吹律生暖之事,象征以德化民或神奇力量。
燕谷
:传说中寒冷之地,邹衍吹律使其变暖,喻指改变恶劣环境。
青史
:历史书籍,指史册记录。
三惑
:佛教概念,指贪、嗔、痴三种迷惑,诗中泛指世间根本祸患。
尔律
:指邹律或某种法则,诗中暗喻当时社会的律法或政策。
边苦长征
:边疆苦难与长期征战,反映唐朝晚期边患问题。
至公
:极公正的人,诗中指理想中的贤明统治者或举荐制度。
霸邦国
:使国家强盛称霸,强调任用贤才的重要性。
展开
讲解
本诗核心在于借古论今。诗人选取“邹律”这一充满神话色彩的典故,并非赞美其神奇,而是通过“徒编录”“莫能抑”“莫能息”等否定词,批判当时社会法则的无效性。“人心不变迁”点明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性复杂,而“边苦有长征”呼应晚唐现实困境。最后两句转折,提出“至公开口”的务实主张——即公正的贤才举荐制度,才是强国之本。讲解时需注意:典故的反用手法、社会问题的层层揭示、以及诗人从批判到建构的逻辑演进,整体彰显了唐末诗人特有的忧患意识与改革精神。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邹律”典故起兴,通过对比手法展开深层次社会批判。首句“邹律暖燕谷”展现古代神奇力量,但“青史徒编录”立即转折,暗示历史记载的无力。中间四句直指现实困境:人心难变、世患难抑、边苦难息,层层递进揭露邹律(象征当时法则)的失效。最后两句“争如至公一开口,吹起贤良霸邦国”提出解决方案,强调公正举贤比虚幻法则更重要。全诗语言犀利,结构严谨,融合典故与现实,表达了对晚唐政治弊端的深刻反思与强国期盼,具有强烈的讽喻性和现实主义色彩。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为唐代诗人苏拯所作,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唐朝国力衰微,社会动荡,边疆战事频繁,内部吏治腐败。苏拯借邹衍吹律的典故,批判当时律法或政策无法解决根本社会问题(如“三惑”象征的人心弊病和边患),呼吁统治者应效法古代贤君,通过公正选拔人才(“吹起贤良”)来振兴国家,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思与改革理想。
展开
作者信息
苏拯,光化中人。诗一卷。
古诗数量:
29
名句数量:
102
作者其他古诗
1
医人
1万阅读
2
雉兔者
1万阅读
3
猎犬行
1万阅读
4
蜘蛛谕
1万阅读
5
古塞下
1万阅读
6
凡草诫
1万阅读
7
颂鲁
1万阅读
8
鸱枭
1万阅读
9
织妇女
1万阅读
10
经马嵬坡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