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杖六尺许,坐石流泉所。
举头看古松,似对仙鹤语。
是时天气清,四迥无尘侣。
顾我笑相迎,知有丹砂异。
手持六尺长的筇竹杖,静坐在山石旁的清泉边。 抬头望见苍劲的古松,仿佛正与仙鹤低声交谈。 此时天朗气清,四周空寂无尘世伴侣。 道人回头对我含笑相迎,知我身怀炼丹的玄异之志。
1. 筇竹:古代四川特产竹种,多用于制作手杖 2. 唐代隐逸文化的三种类型:仕隐、心隐、道隐 3. 道教外丹术在唐代的发展历程 4. 古典诗歌中松鹤意象的象征意义 5. 晚唐山水诗与初盛唐的风格差异
本诗需注意三个艺术层次: ① 视觉层次:由近及远展现筇杖-山石-古松-天空的空间序列 ② 听觉层次:通过"似对仙鹤语"引发读者对天籁之音的想象 ③ 精神层次:"丹砂异"揭示修道者与俗世访客的心灵共鸣 教学时可对比王维《山居秋暝》,体会唐代隐逸诗的不同表现方式。
诗歌以白描手法勾勒隐士形象,"六尺筇杖"与"坐石流泉"构成空间纵深感。 "古松"与"仙鹤"的意象组合强化仙境氛围,尾联"丹砂异"点明修道主题。 全诗语言简练,通过"清""迥""笑"等字眼营造空灵意境, 体现唐代山水诗"以景悟道"的特点,反映作者对隐逸生活的理想化描摹。
此诗创作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促使文人向往隐逸生活。 苏拯通过山中偶遇道者的场景,反映当时知识分子对道教修行的倾慕, 结合唐代盛行的隐逸文化与炼丹风气,展现乱世中寻求精神超脱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