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策赴招携,行宫积翠西。
挈囊秋卷重,转栈晚峰齐。
踏月趋金阙,拂云看御题。
飞鸣岂回顾,独鹤困江泥。
带着献策的文书奔赴招贤之地,行宫坐落在翠绿山林之西。 背着沉重的书囊,秋日的卷轴显得格外厚重,转过栈道,晚霞与山峰齐平。 踏着月色赶往金銮殿,拨开云雾细看御笔题写的诏书。 高飞鸣叫的鹤鸟岂会回头张望?独鹤却困在江边的泥泞中。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其一,时空转换自然,从白昼“积翠西”到“晚峰齐”,再到“踏月”,暗合赴考历程;其二,双重对比手法,“飞鸣”与“独鹤”、“金阙”与“江泥”形成强烈反差;其三,托物言志,尾联表面写鹤,实则揭示科举制度下士子“一鸣惊人”与“终身困顿”的残酷现实。需注意“转栈”既是地理转折,也隐喻人生转折,“御题”二字凝聚着古代士人全部的人生理想。
全诗以“赴举”为线索,前四句实写举子跋涉赴考的场景:翠微行宫、秋卷重囊、栈道晚峰,勾勒出风尘仆仆的赶考画面。后四句虚实相生,“踏月趋金阙”显迫切,“拂云看御题”喻憧憬,尾联突然转折,以“飞鸣”与“困泥”的对比,揭示科举制度下士子的两种命运。诗中“晚峰齐”“困江泥”等意象,既具画面感,又暗含人生况味。
此诗写于晚唐时期,科举制度已成为寒门士子晋升的主要途径。李洞作为屡试不第的诗人,借送友人赴举之事,既表达对友人前程的祝愿,又暗含自身科场失意的感慨。诗中“独鹤困江泥”正是其自身境遇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