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卧四更后,愁闻报早衙。
隔关沈水鸟,侵郭噪园鸦。
吏瘦餐溪柏,身羸凭海槎。
满朝吟五字,应不老烟霞。
病中躺卧到四更天,愁绪里听见早衙的报更声。 隔关望去,水鸟沉入江中,城郭外传来园中乌鸦的聒噪。 瘦弱的官吏以溪边柏叶为食,羸弱的身躯倚靠着海边的木筏。 满朝文武都在吟诵五言诗,想必不会老于烟霞之中。
1. 唐代官吏生活与科举制度的关系 2. 五言诗在唐代的文体地位 3. “海槎”典故与《博物志》中“天河浮槎”的关联 4. 晚唐诗歌中“病”“瘦”意象的普遍性 5. 烟霞在道家思想中的象征意义
此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面的解读: 1. 社会层面:反映晚唐低级官吏的清苦生活与科举压力; 2. 艺术层面: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满朝”的热闹与“病卧”的冷寂); 3. 哲学层面:末句隐含对“仕”与“隐”的矛盾心理,烟霞意象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生命本真的追寻。 建议结合李洞其他作品(如《赠曹郎中》)对比阅读,体会其“峭涩”的诗风。
全诗以“病”起笔,通过“愁闻”“瘦”“羸”等字眼层层递进,刻画出一个憔悴失意的官吏形象。颔联以“水鸟”“园鸦”的动态反衬诗人的孤寂,颈联“餐溪柏”“凭海槎”用典巧妙,暗喻清贫与漂泊。尾联笔锋一转,以“满朝吟五字”讽刺官场浮华,而“不老烟霞”则寄托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语言凝练,意境苍凉,体现了晚唐诗风哀婉深沉的特点。
此诗作于李洞晚年,诗人身患疾病,仕途困顿,借描绘江边清晨的萧瑟景象,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的向往。诗中“吏瘦”“身羸”等句,暗含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而末句“应不老烟霞”则流露出对超脱尘世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