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州三万骑,南走疾飞鹰。
回碛星低雁,孤城月伴僧。
敲关通汉节,倾府守河冰。
无处论边事,归溪夜结罾。
云州的三万骑兵,向南疾驰如飞鹰。 回望沙漠,星光低垂映孤雁;独守边城,月色清冷伴僧影。 叩击边关传递军令,倾尽府库坚守河冰。 无处可论边疆战事,归乡溪边夜织渔网。
首联用数字"三万"与"飞鹰"对比,凸显行军速度之快。颔联工对,"星低雁"与"月伴僧"构成天地对应的空间感。颈联"敲""倾"动词强化军事动作,尾联"无处论"直指边事无人问津的无奈。全诗通过骑兵、孤城、河冰等意象层层递进,最终以渔网收束,完成从金戈铁马到归隐田园的情感转折。
全诗以"疾飞鹰"起势,突出军情紧迫;颔联"星低雁""月伴僧"用孤寂意象烘托边塞苍凉;颈联"敲关""倾府"展现战备紧张;尾联转折,以"结罾"的田园画面反衬壮志难酬的悲愤,体现晚唐边塞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吐蕃等外族频繁侵扰边境。李洞作为亲历者,记录军队南撤时的场景,反映边疆动荡、将士孤守的困境,尾联流露对朝廷边策失望而归隐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