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山归隐浪摇青,绿鬓山童一帙经。
诗帖布帆猿鸟看,药煎金鼎鬼神听。
洞深头上聆仙语,船静鼻中闻海腥。
此处先生应不住,吾君南望漫劳形。
昔日归隐的山峦在碧波中摇曳,绿发的山童手捧一卷经书。 诗篇贴在布帆上任由猿鸟观赏,药草在金鼎中煎煮连鬼神也侧耳倾听。 在幽深的洞顶聆听仙人的话语,停泊的船边鼻尖萦绕海水的腥咸。 此处恐怕留不住先生,我们的君王向南遥望徒然劳神。
本诗需注意三个解读维度:其一,表层送别场景中,"浪摇青""船静"等营造的动荡与静止对比,暗示尘世与仙境的矛盾;其二,中层修道意象群,"经书-金鼎-仙语"形成完整的修炼叙事链;其三,深层政治隐喻,"吾君南望"可能暗指唐末皇室对南方安定之地的向往。李洞通过奇幻想象,将现实离愁升华为对永恒仙境的追求。
全诗以虚实相间的手法构建仙境:前两联用"浪摇青""猿鸟看"等动态意象营造飘渺感;颈联"聆仙语""闻海腥"将听觉与嗅觉通感运用得出神入化;尾联转折点破人间与仙境的隔阂。诗中"诗帖布帆""药煎金鼎"等细节,既体现李洞炼字之精,又暗含"诗可通灵""药能通神"的道教思想。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多向往隐逸生活。李洞作为"苦吟派"诗人,常以奇峭笔法描写方外之境。罗浮山作为道教圣地,成为诗人寄托超脱理想的载体,诗中通过送别修道者表达对尘世的疏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