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马池西一带泉,开门景物似樊川。
朱衣映水人归县,白羽遗泥鹤上天。
索米夜烧风折木,无车春养雪藏鞭。
缙绅处士知章句,忍使孤窗枕泪眠。
浴马池西流淌着一脉清泉,推开门所见景致宛如樊川。 红衣倒映水中是归县的官吏,白羽遗落泥地是飞升的鹤仙。 深夜讨米烧饭时狂风折断树木,春日无车闲置的鞭子被雪埋掩。 官绅隐士们都深谙文章句法,怎忍心让我独对孤窗泪湿枕眠。
本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面:一是意象的强烈对比(鹤升天与士埋尘),二是典故的化用(索米典暗含气节),三是时代典型性。诗中"雪藏鞭"既写实又象征抱负冻结,"知章句"者却"忍使"孤寂,深刻揭露晚唐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困境。艺术上承贾岛炼字传统,"折""藏"等动词的精准运用,使全诗在清丽语表下暗涌悲怆激流。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前两联描绘樊川式美景与仙鹤飞升的超逸,后两联急转直下展现"风折木""雪藏鞭"的残酷现实。颈联工对尤绝,"夜烧"对"春养","折木"对"藏鞭",将贫士窘境刻画入微。尾联"知章句"与"枕泪眠"形成知识阶层的精神共鸣与现实割裂,凸显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李洞屡试不第,生活困顿。诗中借樊川美景反衬自身落魄,通过"索米""无车"等意象直陈贫寒境遇,末句"孤窗枕泪"更是对知音难觅的沉痛呐喊,反映晚唐寒士的典型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