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居废庙冷吟烟,无力争飞类病蝉。
槐省老郎蒙主弃,月陂孤客望谁怜。
税房兼得调猿石,租地仍分浴鹤泉。
处世堪惊又堪愧,一坡山色不论钱。
病居废庙冷吟烟,无力争飞类病蝉。 ——病中栖居在荒废的寺庙,冷烟中独自吟诗,像病弱的蝉儿无力振翅高飞。 槐省老郎蒙主弃,月陂孤客望谁怜。 ——曾在尚书省任职的老臣被君主抛弃,月下的孤客又有谁来怜悯? 税房兼得调猿石,租地仍分浴鹤泉。 ——租赁的房屋旁有猿猴嬉戏的石头,租来的土地还分得仙鹤沐浴的清泉。 处世堪惊又堪愧,一坡山色不论钱。 ——世间之事令人惊惶又惭愧,唯有这一坡山色无需金钱衡量。
此诗需重点关注三重对比: 1. 身份对比:“槐省老郎”与“废庙孤客”凸显政治失意; 2. 物象对比:“病蝉”“税房”的窘迫与“猿石”“鹤泉”的闲适形成张力; 3. 价值观对比:末句“山色不论钱”是对前文世俗困境的升华。诗人通过冷峻的语言和意象叠加,完成从“愤世”到“超脱”的精神跃迁,体现了晚唐诗风“哀而不伤”的特质。
全诗以凄冷孤寂的意象开篇,通过“病蝉”“槐省老郎”等隐喻,层层递进展现诗人落魄境遇。后四句笔锋一转,以租居之地的自然景物(猿石、鹤泉、山色)反衬超脱世俗的情怀,形成“困顿”与“高洁”的强烈对比。尾句“不论钱”三字,既是对官场铜臭的蔑视,亦是对自然真趣的礼赞,凸显晚唐士人矛盾复杂的心理。
此诗作于唐代晚期,李洞因仕途失意、疾病缠身,寄居荒寺时所作。诗人借“废寺”“病蝉”自况,抒发被朝廷弃用的愤懑,同时通过“猿石”“鹤泉”等意象,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末句以“山色不论钱”暗讽世态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