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缠金锁惹朱楼,一别巫山树几秋。
寒想蜀门清露滴,暖怀湘岸白云流。
罢抛檐果沉僧井,休拗崖冰溅客舟。
啼过三声应有泪,画堂深不彻王侯。
瘦弱的猿猴被金锁缠绕困在朱楼,自从离别巫山的树木已过了多少春秋。 寒时想起蜀门清冷的露水滴落,暖时怀念湘江岸边白云飘流。 不再抛掷檐下的果实沉入僧井,也莫要折断崖边的冰凌溅湿客舟。 哀啼超过三声定会泪流满面,画堂幽深却传不到王侯的耳中。
本诗采用“以物喻人”手法,表面写猿猴实为自况。首联“金锁朱楼”与“巫山树”形成囚禁与自由的强烈对比。中二联通过“寒想”“暖怀”“罢抛”“休拗”四个动作,层层递进展现心理变化。尾联“画堂深不彻王侯”暗含对统治者的讽刺。全诗每联皆可独立成画,共同构成一幅凄美的囚猿图卷,体现了晚唐咏物诗“不即不离”的艺术特色。
全诗以猿猴的视角展开,前两联通过“寒想蜀门”“暖怀湘岸”的对比,凸显囚禁与自由的巨大落差。后两联以“罢抛”“休拗”的决绝语气,表现猿猴的绝望与哀伤。尾联“啼过三声应有泪”直击人心,暗喻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诗中意象清冷孤绝,语言凝练含蓄,体现了晚唐诗歌沉郁深婉的风格。
此诗为唐代诗人李洞所作,通过描绘一只被囚禁的猿猴,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束缚的感慨。唐代文人常以猿猴象征高洁孤傲的品格,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仕途失意或遭遇禁锢之时,借物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