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亭池碧海榴殷,遥想清才倚画栏。
柳絮涨天笼地暖,角声经雨透云寒。
晓侵台座香烟湿,夜草军书蜡炬干。
为话门人吟太苦,风摧兰秀一枝残。
1. 李洞为晚唐"苦吟派"诗人,师法贾岛,此诗"蜡炬干""吟太苦"可见其风格 2. "海榴殷""柳絮涨天"运用了比喻与夸张手法 3. 唐代幕府文化:节度使幕僚常由文人担任,需处理军务文书 4. 兰秀典出《楚辞》,象征高洁才士
此诗结构精巧:首联以明丽景色起兴,暗喻友人才华;颔联"柳絮暖"与"角声寒"对仗中隐含时局矛盾;颈联"晓侵""夜草"凸显幕僚辛劳;尾联转折深化主题。艺术上善用色彩(碧、殷)、声音(角声)与触觉(暖、寒、湿)的多感官描写,末句"一枝残"的戛然而止,留下哀婉余韵。
全诗以"遥想"开篇,虚实相生:前两联写想象之景,碧池红榴、柳絮角声构成冷暖对比;后两联转写幕府生活,香烟蜡炬的细节刻画与"军书"的紧张感形成张力。尾联突然转向"门人"之悲,以兰草摧折的意象收束,使清雅与肃杀、才情与悲怆交织,体现晚唐诗精工凄婉的特质。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李洞为友人(东蜀幕府中的僚属)而写。诗中既表达对友人清雅才情的倾慕,又通过"军书""角声"等意象,反映当时藩镇幕府的军事氛围。末句"风摧兰秀"可能暗指战乱时代文人命运多舛,或具体悼念某位早逝的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