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紫绶有光辉,不二心观似草衣。
尘劫自营还自坏,禅门无住亦无归。
松根穴蚁通山远,塔顶巢禽见海微。
每话南游偏起念,五峰波上入船扉。
人们常说紫绶官服闪耀光辉,但禅师心中不二法门视之如草衣。 尘世劫难皆由自造又自毁,禅门之道无所执着亦无归依。 松根蚁穴贯通远山深处,塔顶鸟巢可窥见海中微光。 每每谈及南游总生感慨,五峰浪涛间浮现船影入扉。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以物观道",通过松根蚁穴等小景物展现宏大禅理;二是双重对比,既有世俗与出世的横向对比,又有"自营自坏"的纵向对比;三是意象跳跃,从紫绶到草衣,从尘劫到海微,形成张力。理解时需注意:尾联"南游"可能暗用达摩"一苇渡江"典故,而"船扉"意象既实写舟船,又隐喻佛法渡人。
全诗以对比手法展开:首联将紫绶光辉与草衣朴素对举,突出禅师超脱物欲的境界;颔联以"自营自坏"喻世俗执念,与禅门"无住"形成反差;颈联通过蚁穴通山、禽巢见海的微观意象,表现禅者洞察万物的智慧;尾联以"五峰波上"的壮阔画面,暗喻修行者精神世界的自由。诗中"通""见"二字尤妙,既写实景又寓禅理。
此诗为唐代诗人李洞赠答庄严律禅师之作。晚唐时期佛教禅宗盛行,士大夫与僧人交往密切。诗中通过对比世俗荣华与禅者境界,反映作者对禅宗"无住无归"思想的推崇,暗含对官场虚名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