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见清明后,纷纷盖地红。
惜看难过日,自落不因风。
蝶散馀香在,莺啼半树空。
堪悲一尊酒,从此似西东。
愁见清明后,纷纷盖地红。
惜看难过日,自落不因风。
蝶散馀香在,莺啼半树空。
堪悲一尊酒,从此似西东。
清明过后,最令人忧愁的便是那漫天落花,纷纷扬扬地覆盖了大地,一片绯红。
满心怜惜地看着这景象,只觉得日子都难以度过,这些花儿是自行飘落,并非因为风吹。
蝴蝶已然散去,但残留的花香依旧存在;黄莺在枝头啼鸣,可半棵树的花儿都已落尽,显得空空荡荡。
真令人悲伤啊,这一杯离别的酒,饮下之后,彼此便如同各奔西东,再难相聚。
1. 金谷园:西晋时期著名的别墅,主人为石崇,以奢华的生活和众多的奇珍异宝闻名,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凭吊怀古的场所,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着繁华的逝去。
2.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此时节民间有扫墓、踏青等习俗,古诗中常以清明为背景,抒发思念、伤感等情感。
3. 借景抒情: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或社会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便是借落花之景,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聚散的感慨。
4. 颔联、颈联:律诗通常分为八句,其中第二联(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为颈联,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在句式和意境上都有一定的对仗意味。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整体脉络,它以清明后的金谷园落花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地抒发情感。开篇“愁见清明后,纷纷盖地红”,直接点出时间和景象,“愁”字是关键,让我们一开始就感受到诗人的伤感。
接着看“惜看难过日,自落不因风”,这里诗人把对落花的怜惜之情表达得很细腻,“自落不因风”更是别出心裁,让我们觉得落花的凋零是一种自然的、无法抗拒的过程,更添伤感。
再看“蝶散馀香在,莺啼半树空”,这两句通过描写蝴蝶散去后仍有香气、黄莺啼叫时树已半空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美好事物逝去后的残留与空寂,也暗示了时光的无情。
最后“堪悲一尊酒,从此似西东”,诗人由落花联想到人生的离别,一杯酒之后,彼此便各奔西东,将情感从对落花的惋惜升华到对人生聚散的感慨,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其中的无奈与悲伤。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落花的景象,却蕴含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以“金谷园落花”为题材,借景抒情,将对落花的惋惜与人生的感慨巧妙融合。
首联“愁见清明后,纷纷盖地红”,点明时间是清明之后,描绘了落花纷飞、铺满大地的景象,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颔联“惜看难过日,自落不因风”,进一步抒发对落花的怜惜之情,“自落不因风”赋予落花一种自主凋零的意味,更添几分无奈与伤感,仿佛花儿也有自己的命运,不由外力所左右。
颈联“蝶散馀香在,莺啼半树空”,通过蝴蝶散去后仍有残香、黄莺啼鸣时树已半空的对比,既写出了落花后的景象变化,又暗含着美好事物逝去后残留的痕迹,以及时光流逝的无情。
尾联“堪悲一尊酒,从此似西东”,由景及人,将落花的凋零与人生的离别联系起来,一杯送别酒,从此各奔西东,把伤感的情绪推向高潮,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落花景象的细致描绘,传递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和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慨叹。
李建勋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多抒发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金谷园曾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馆,当年繁华无比,后逐渐衰败。诗人可能是在清明时节来到金谷园,看到落花遍地的景象,联想到金谷园的兴衰以及人生的聚散无常,触景生情,从而创作了这首诗,借落花抒发内心的愁绪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