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花寄宋明府

李建勋 〔唐朝〕

每爱江城里,青春向尽时。

一回新雨歇,是处好风吹。

破石黏虫网,高楼扑酒旗。

遥知陶令宅,五树正离披。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常常喜爱这江城之中,在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的时候。

一场新雨刚刚停歇,到处都有宜人的春风吹拂。

柳花黏附在破损的石头和虫网上,又飞扑到高高的楼阁和酒旗之上。

遥想那陶渊明的居所,五棵柳树此时正枝叶纷披。

1. 明府:古代对县令的尊称,因县令别称“明府君”而得名。

2. 陶令:指陶渊明,东晋诗人,曾任彭泽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宅边有五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其作品多表现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3. 柳花: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古诗中常以柳花、柳絮入诗,多与春光、离别等意象相关。

4. 律诗结构: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一回新雨歇,是处好风吹”“破石黏虫网,高楼扑酒旗”对仗工整。

  • 江城:临江的城市。
  • 青春向尽时:指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青春,指春天。
  • 新雨歇:刚下过的雨停止了。
  • 是处:到处,处处。
  • 好风:宜人的风,此处指春风。
  • 破石:破损的石头。
  • 黏虫网:指柳花黏附在虫网上。
  • 酒旗:古代酒店悬挂的旗帜,用作招引顾客的标志。
  • 陶令: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故称。
  • 五树:陶渊明曾在宅边种五棵柳树,并自号“五柳先生”,这里代指柳树。
  • 离披:枝叶分散纷披的样子。

《柳花寄宋明府》是李建勋的一首寄赠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题目来看,“柳花”是诗的核心意象,“寄宋明府”表明了诗歌的性质是寄给友人宋明府的,这让我们知道诗中很可能蕴含着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接着看诗歌内容,开篇诗人就点出自己喜爱江城的暮春时节,为全诗奠定了喜爱、闲适的情感基调。随后描写新雨过后,春风吹拂,柳花纷飞的景象,从“破石黏虫网”到“高楼扑酒旗”,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柳花的动态,让我们仿佛能看到柳花无处不在、随风飘荡的样子。

最后,诗人由眼前的柳花联想到陶渊明宅边的柳树,这不仅是因为柳花这一意象的关联,更可能是诗人借陶渊明的隐逸情怀,表达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将对友人的思念寄托其中,希望友人也能感受到这份美好与闲适。

整首诗看似在写景,实则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对暮春江城柳花景象的描绘,传递出诗人复杂的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柳花为线索,描绘了江城暮春的景色,意境优美,情感细腻。

首联“每爱江城里,青春向尽时”点明地点和时节,表达了诗人对江城暮春的喜爱之情。颔联“一回新雨歇,是处好风吹”描绘了雨后春风吹拂的景象,新雨初歇,春风宜人,为柳花的出现营造了清新的氛围。颈联“破石黏虫网,高楼扑酒旗”细致地刻画了柳花的动态,柳花无处不在,或黏附在破石、虫网上,或飞扑到高楼、酒旗上,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柳花纷飞的情景。尾联“遥知陶令宅,五树正离披”由眼前的柳花联想到陶渊明宅边的柳树,既点出柳花,又暗含对友人的思念,同时融入了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使诗意更加深远。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写景细腻传神,情景交融,将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对友人的思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余味悠长。

李建勋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和闲适生活。《柳花寄宋明府》是一首寄赠友人的诗,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是诗人在江城暮春时节,见柳花纷飞之景,触景生情,联想到友人(宋明府),于是写下此诗寄赠,借柳花等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思。宋明府指担任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的宋姓友人。

作者信息
李建勋

李建勋[公元八七二年左右至九五二年]字致尧,广陵人。(全唐诗作陇西人。此从唐才子传)约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卒于周太祖广顺二年,年约八十一岁。少好学能属文,尢工诗。南唐主李昪镇金陵,用为副使,预禅代之策,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昪元五年,(公元九四一年)放还私第。嗣主璟,召拜司空。以司徒致仕,赐号钟山公,年已八十。时宋齐丘隐居洪州西山,建勋常往造谒致敬。后归高安别墅,一夕,无病而终。建勋著有钟山集二十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古诗数量:96名句数量: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