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嗟白发曾游此,不叹征帆无了期。
尽日凭阑谁会我,只悲不见韩垂诗。
我不因白发苍苍曾游此地而叹息,也不因远行的船只归期无望而感慨。 整日倚靠栏杆,谁能理解我的心境?唯一让我悲伤的是,再也读不到韩垂的诗篇。
诗歌前两句通过"不嗟""不叹"的排比句式,展现诗人表面上的洒脱,实则为后文铺垫;后两句中"尽日"强调时间长度,"只悲"聚焦情感核心,形成强烈对比。尾句"韩垂诗"作为诗眼,既可能是对特定诗人的追念,也隐喻整个文化传统的失落。全诗在28字中完成从外在旷达到内在孤独的情绪转换,体现唐代绝句"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
全诗以双重否定开篇,强调诗人超脱年龄与漂泊的豁达,后两句笔锋一转,通过"凭阑"的孤独形象与"韩垂诗"的意象,揭示内心深处的文化寂寥。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将个人感怀与对文学价值的追思融为一体,体现了晚唐诗风含蓄深沉的特点。
此诗为唐代诗人李建勋晚年游历金山时所作。诗人历经宦海沉浮,晚年登临金山,触景生情,既感慨时光流逝,又追忆故人诗作,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孤独与对文学传承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