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去天涯无定期,瘦童羸马共依依。
暮烟江口客来绝,寒叶岭头人住稀。
带雪野风吹旅思,入云山火照行衣。
钓台吟阁沧洲在,应为初心未得归。
漂泊天涯没有固定的归期,瘦弱的童仆与羸瘦的马儿相依为伴。 暮色中江口已无行人往来,寒叶飘零的山岭人烟稀少。 带着雪花的野风吹动旅人的愁思,山火映照云层照亮了行人的衣衫。 钓台与吟阁仍在沧洲之上,或许因初心未酬而未能归去。
本诗讲解可分三个层次: 1. 意象解读:分析"瘦童羸马""寒叶岭头"等意象如何共同构建荒寒意境 2. 结构解析:说明前六句写景与尾联抒情的转折关系,体会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3. 情感把握:通过"初心未得归"理解古代文人"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联系唐代科举制度对文人的影响 教学时可对比柳宗元《江雪》、马戴《灞上秋居》等同类作品,加深对唐代羁旅诗的理解。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冬日行旅图景:首联"瘦童羸马"的细节刻画凸显漂泊艰辛;颔联"暮烟""寒叶"的意象叠加营造荒寂氛围;颈联"野风""山火"的动静对比强化视觉冲击;尾联"钓台""沧洲"的典故运用,将眼前景与心中志相联系。诗人通过空间转换(天涯-江口-岭头-沧洲)和时间推移(暮烟-野风-山火),构建出多维度的艺术空间,最终落脚于"初心未归"的人生慨叹。
此诗作于唐代,诗人伍乔冬日羁旅途中。唐朝中后期社会动荡,文人多有漂泊经历。诗中"初心未得归"可能暗指诗人仕途失意或理想未达,借旅途孤寒之景抒写人生困顿之感,反映唐代寒士的普遍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