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潮来曲岸平,海门风起浪花生。
人行沙上见日影,舟过江中闻橹声。
芳草远迷扬子渡,宿烟深映广陵城。
游人乡思应如橘,相望须含两地情。
京口的潮水涌来,弯曲的江岸变得平坦;海门的风吹起,江面泛起浪花。 行人在沙地上行走,看见日光的影子;船只驶过江心,传来摇橹的声音。 远处的芳草模糊了扬子渡口,夜雾深深笼罩着广陵城。 游子的乡愁应如橘子般酸涩,隔江相望时满怀两地的思念之情。
本诗教学可聚焦三个维度: 1. 地理维度:结合唐代长江下游地图,理解京口、海门、扬子渡的空间关系 2. 情感维度:分析"橘"意象的双重含义——既写实(江南特产)又象征(乡愁) 3. 艺术维度:指导学生品味"宿烟深映"的"深"字炼字之妙,体会烟雾笼罩城池的朦胧美感 拓展可对比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不同诗人笔下扬州意象的差异。
全诗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前四句写近景:潮水平岸、风生浪花、人行沙渚、舟过江心,通过视觉(日影)与听觉(橹声)的立体描写展现动态江景。后四句转远景:芳草迷渡、宿烟映城,由实入虚引出乡思。尾联巧用"橘"的意象,既呼应江南物产特色,又以《楚辞》典故深化情感层次。对仗工整处如"芳草"对"宿烟","扬子渡"对"广陵城",体现晚唐诗律精严的特点。
此诗作于徐铉南唐为官时期。诗人登临镇江甘露寺北望扬州,面对长江壮阔景色,触发了对江南风物的描绘与宦游思乡的感慨。南唐偏安江南的地理格局,使长江成为连接都城金陵(南京)与扬州的重要通道,诗中"两地情"暗含政治中心与经济重镇的双重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