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尝已佩真形,绀发朱颜骨气清。
道秘未传鸿宝术,院深时听步虚声。
辽东几度悲城郭,吴市终应变姓名。
三十六天皆有籍,他年何处问归程。
先生早已佩戴仙家真形,青黑头发红润面容骨骼清奇。 道法玄妙未传鸿宝秘术,深院时常听闻步虚诵经声。 辽东几度哀叹城郭变迁,吴市终究需改换姓名隐匿。 三十六重天皆有名册记载,他年何处寻问归返仙程。
本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面:一是道教意象的运用,如"真形""步虚"等专业术语体现唐代道教文化影响;二是典故的双重隐喻,表面写仙事实则抒发现实感慨;三是时空结构的安排,从外貌描写到宇宙追问形成递进。理解时应注意唐末文人"仕隐矛盾"的特殊心态,诗中"何处问归程"的终极追问,实为乱世中知识分子对精神家园的探寻。
全诗以道教意象构建超凡意境:首联刻画道人仙风道骨的外貌特征;颔联通过"未传秘术""时听步虚"展现修道生活;颈联用丁令威、伍子胥典故暗示世事无常;尾联升华至道教宇宙观,追问终极归宿。诗人将道教思想与文人情怀相融合,语言清丽含蓄,在飘渺仙气中暗藏深沉的人生思索。
此诗作于唐末五代时期,徐铉作为南唐重臣,目睹乱世纷争,诗中借赠修道友人王贞素表达对隐逸仙道的向往。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多寄情道教寻求精神寄托,诗中"辽东""吴市"等典故折射出士人对时局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