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观人读《春秋》
观人读《春秋》
徐铉 〔唐朝〕
日觉儒风薄,谁将霸道羞。
乱臣无所惧,何用读春秋。
写风
古诗译文
日益感觉儒家的风气衰微,谁还会因推崇霸道而感到羞愧。
乱臣贼子已经无所畏惧,那又何必去研读《春秋》呢?
展开
知识点
1. 徐铉:五代至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原为南唐重臣,后随李煜归宋。 2. 《春秋》:儒家五经之一,相传为孔子修订,记事简略,但寓含褒贬,称为“春秋笔法”。 3. 王道与霸道: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两种治国理念,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压人。 4. 诗中的“乱臣无所惧”化用《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展开
古诗注解
儒风薄
:儒家提倡的仁政、礼治等风气变得淡薄。
霸道
:与“王道”相对,指凭借武力、权术治国的强横方式。
乱臣
:指悖逆作乱、不守臣道的人。
《春秋》
:孔子编修的史书,书中通过微言大义褒贬善恶,使“乱臣贼子惧”。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核心是借古讽今。前两句“日觉儒风薄,谁将霸道羞”点出时代背景: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不被重视,崇尚武力和权谋的霸道反而大行其道,无人以为耻。后两句“乱臣无所惧,何用读春秋”是诗眼,运用典故进行强烈对比:孔子作《春秋》的本意是让乱臣贼子心生恐惧,而如今他们却毫无畏惧,那么读《春秋》还有什么意义呢?诗人并非否定《春秋》的价值,而是通过这种极端的反问,痛心疾首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秩序崩坏、道德约束完全失效的严重程度。全诗语言凝练,批判锋芒犀利,反映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秩序的向往和对现实深深的失望。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以感慨起笔,直指世风日下、儒道衰微的现状。后两句用反问语气,借《春秋》“使乱臣贼子惧”的典故,反衬当时乱臣贼子毫无忌惮的猖獗局面,语言犀利,充满愤懑与无奈。短短二十字,深刻揭露了晚唐五代时期政治混乱、道德失序的社会悲剧,体现了诗人对王道沦丧的忧思。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朝晚期或五代时期,社会动荡,藩镇割据,礼崩乐坏。徐铉身为文臣,深感儒家纲常伦理沦丧,霸道横行,故作此诗借《春秋》的惩戒作用失效,讽刺当时乱世中道德沦陷、秩序崩溃的现实。
展开
作者信息
徐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古诗数量:
686
名句数量:
1820
作者其他古诗
1
棋赌赋诗输刘起居
1万阅读
2
阁皂山
1万阅读
3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1万阅读
4
柳枝词十首
1万阅读
5
春日紫岩山期客不至
1万阅读
6
京口江际弄水
1万阅读
7
将过江题白沙馆
1万阅读
8
寒食宿陈公塘上
1万阅读
9
早春旬假独直寄江舍人
1万阅读
10
赋得彩燕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