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从事旧台郎,直气多才不可忘。
一旦江山驰别梦,几年簪绂共周行。
岐分出处何方是,情共穷通此义长。
因附邻州寄消息,接舆今日信为狂。
新安郡的旧日同僚曾是台省郎官,他的正直气概与多才多艺令人难忘。 一旦离别后,江山阻隔让彼此只能在梦中相见,多年来我们曾一同在朝为官。 如今各自分道扬镳,不知前途何方,但这份情谊无论穷达都长久不变。 借此诗寄给邻州的你传递消息,像接舆那样的狂士今日果然名不虚传。
本诗核心在于展现三种关系: ①官场关系:通过"台郎""从事""周行"等术语勾勒出唐代官僚网络 ②地理关系:新安-池州-歙州的空间移动反映唐代官员任职轨迹 ③情感关系:诗中"不可忘""此义长"等表述超越时空限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尾联用典:接舆形象既符合张员外性格,又暗含诗人对"天下无道则隐"的认同,这种矛盾心理正是晚唐文人的典型心态。全诗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慨。
全诗采用"忆旧-离别-抒情-寄意"的结构: 首联以"直气多才"突出友人品格,奠定赞赏基调; 颔联"江山驰梦"与"簪绂共行"形成时空对比,强化思念; 颈联探讨仕途选择与情义坚守的辩证关系,体现儒家价值观; 尾联用接舆典故,既赞张员外超脱品格,又暗含对时局的无奈。诗中"共""长"等字眼反复强化情感纽带,展现唐代文人深厚的情谊观。
此诗作于徐铉任池州(今安徽贵池)官员期间。当时薛郎中从新安调任池州,诗人通过他转寄诗作给歙州(今安徽歙县)的张员外。诗中既表达对旧友的怀念,也暗含对仕途浮沉的感慨,反映了晚唐官员频繁调动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