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美巉岩石,谁施黼藻功。
回岩明照地,绝壁烂临空。
锦段鲜须濯,罗屏展易穷。
不因秋藓绿,非假晚霞红。
羽客藏书洞,樵人取箭风。
灵踪理难问,仙路去何通。
返驾归尘里,留情向此中。
回瞻画图畔,遥羡面山翁。
那美丽的嶙峋岩石,是谁赋予了它华美的纹饰? 回旋的山岩明亮如镜映照大地,陡峭的崖壁灿烂高悬于空中。 如锦缎般鲜艳需清水洗涤,似罗屏展开却难以穷尽其美。 并非因秋日的苔藓而绿,也不是借晚霞才显红艳。 道士在此藏书于洞中,樵夫随风取箭而行。 仙灵的踪迹难以探寻,通往仙境的路究竟在何方? 我驾车返回尘世,却将情思留在此山之中。 回望这幅画石之畔,遥羡那位面山而居的老翁。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空间转换巧妙,从微观纹饰到宏观山势,再转入洞天仙境;二是色彩运用精妙,"秋藓绿""晚霞红"的否定式表达反而强化视觉记忆;三是双重审美维度,既赞画工之妙,更叹自然之奇。讲解时可重点分析"谁施黼藻功"的设问手法,以及尾联"面山翁"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意象的化用。
全诗以"画石"为审美对象,通过五组工整对仗,层层展现山石的奇绝之美:首联设问引出造化神奇;颔联用"明照地""烂临空"突出光影效果;颈联以织物喻石质;尾联借仙踪表达出世之思。诗人将绘画艺术、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最后"面山翁"的形象,正是作者理想中超然物外的精神化身。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徐铉观赏画石山图后有感而发。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多寄情山水,徐铉借咏画中奇石,既表达对自然造化的赞叹,又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画石山可能为当时知名画家创作的山水题材,具体地点已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