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分多情客,经年去国心。
疏钟寒郭晚,密雪水亭深。
影迥鸿投渚,声愁雀噪林。
他乡一尊酒,独坐不成斟。
我本是多情之人,多年来怀着离乡背井的愁思。 寒夜城郭外传来稀疏的钟声,水亭边积雪已深。 鸿雁飞向远方的沙洲,影子渐远;雀鸟在林中嘈杂鸣叫,声音哀愁。 异乡独坐,纵然有一杯酒,却无人共饮,更添孤寂。
本诗采用典型的触景生情手法。前两联写景:由"疏钟"到"密雪",时空从听觉延展到视觉,构建出立体化的孤寂场景。后两联抒情:通过鸿雁与雀鸟的对比(一远一近,一静一噪),强化漂泊无依之感。尾联"独坐"与开篇"多情"呼应,形成情感闭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成斟"三字,看似平淡却力透纸背——连借酒浇愁都难以完成,将孤独感推向极致,比直接抒情更具艺术张力。
全诗以"多情客"自况,开篇即点明羁旅愁思。颔联通过"疏钟""密雪"的视听描写,营造冷寂氛围。颈联以鸿雁远投、雀鸟噪林为喻,暗含自身漂泊无依之态。尾联"独坐不成斟"将孤独推向极致,酒亦无法消愁。诗人善用意象叠加:钟声、雪亭、鸿影、雀噪,层层渲染,使孤寂之情跃然纸上。
此诗作于唐代,徐铉身处异乡,正值寒冬雪夜。诗人借景抒怀,通过描绘孤寂的雪景和鸿雁、雀鸟的意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羁旅漂泊的愁苦。徐铉作为南唐遗臣入宋,诗中"去国心"可能暗含对故国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