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送刘山阳
送刘山阳
徐铉 〔唐朝〕
旧族知名士,朱衣宰楚城。
所嗟吾道薄,岂是主恩轻。
战鼓何时息,儒冠独自行。
此心多感激,相送若为情。
感激
古诗译文
刘山阳是旧时望族中的知名人士,身着朱红色官服在楚地担任长官。
可叹的是我所信奉的儒道如今势微,并非皇帝给予的恩宠太轻。
不知战争的鼓声何时才能停息,我戴着儒生的帽子独自远行。
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激动,在此相送又该如何表达这惜别之情。
展开
知识点
1. 作者徐铉:徐铉(916年—991年),字鼎臣,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原为南唐重臣,后随李煜归宋。擅长诗文,与弟徐锴并称“二徐”。 2. 诗歌体裁:五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五字,中间两联对仗,押平声韵。 3. 历史背景:诗歌创作于唐宋之交或宋初,反映了由乱世趋向统一过程中的社会阵痛与文人心态。 4. 文化意象:“朱衣”指代官员;“儒冠”象征读书人的身份与理想;“战鼓”是战争的代表意象。 5. 情感主题:送别诗常见主题,但本诗超越了单纯的离愁别绪,融入了对时局、儒道的深沉思考。
展开
古诗注解
旧族:
指历史悠久、有名望的家族。
朱衣:
红色的官服。唐代四品、五品官员穿朱衣。
宰楚城:
主管楚地的城邑。宰,主宰、治理。
吾道薄:
我(信奉)的儒家之道衰微。道,指儒家学说、理想。
主恩轻:
皇上的恩典浅薄。
儒冠:
儒生戴的帽子,代指儒生身份或志向。
若为情:
如何为情,即难以表达心中的情感。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首先,理解这是一首在特定历史时期(战乱未平)的送别诗。其次,逐句分析诗句含义,重点理解“吾道薄”的深刻内涵,它不仅是个人怀才不遇的感叹,更是对整个时代儒学价值难以实现的悲叹。再次,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首联的正面衬托与颔联的转折对比,颈联的意象选择(战鼓与儒冠)所构成的强烈画面感和情感张力。最后,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从对友人的赞誉,到对时局与理想的感慨,再到送别时的复杂心绪,层层递进,感人至深。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真实记录了一位传统文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心声。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将个人命运与时局紧密结合。首联以“旧族知名士,朱衣宰楚城”赞美友人的出身与地位,起笔庄重。颔联“所嗟吾道薄,岂是主恩轻”笔锋一转,道出核心感慨:并非君王不器重,而是儒家济世之道在乱世中难以推行,流露出深沉的无奈。颈联“战鼓何时息,儒冠独自行”描绘了战乱不息、儒生孤独前行的苍凉景象,极具时代感。尾联“此心多感激,相送若为情”回归送别主题,将复杂的时代悲慨与真挚的友情融为一体,使惜别之情更显厚重。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沉郁顿挫,展现了徐铉诗歌的典型风格。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诗人徐铉所作,是一首送别诗。徐铉由五代十国入宋,一生经历多次朝代更迭与战乱。诗中提到的“战鼓何时息”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战事频发的背景。诗人送别友人刘山阳(一位在楚地为官的知名士族),借送别之事抒发了对时局艰难、儒道不彰的感慨,以及个人在乱世中独自前行的孤寂与对友情的珍视。
展开
作者信息
徐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古诗数量:
686
名句数量:
1820
作者其他古诗
1
棋赌赋诗输刘起居
1万阅读
2
阁皂山
1万阅读
3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1万阅读
4
柳枝词十首
1万阅读
5
春日紫岩山期客不至
1万阅读
6
京口江际弄水
1万阅读
7
将过江题白沙馆
1万阅读
8
寒食宿陈公塘上
1万阅读
9
早春旬假独直寄江舍人
1万阅读
10
赋得彩燕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