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信岑寂,阴崖积苍翠。
水石何必多,宛有千岩意。
孰知近人境,旦暮含佳气。
池影摇轻风,林光澹新霁。
支颐藉芳草,自足忘世事。
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
这座山确实幽静寂寥,背阴的山崖上堆积着苍翠的草木。 水和石头何必太多,就已仿佛有千山万壑的意境。 谁知这靠近人烟的地方,早晚间竟蕴含着美好的气息。 池水倒影中轻风摇曳,林间光影因新晴而显得淡雅。 我用手托着下巴,倚靠着芳草,自然足以忘却世间俗事。 虽然未能归隐田园,暂且将这里作为闲居之地。
这首诗以伏龟山北隅的幽静景色为切入点,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兹山信岑寂,阴崖积苍翠”直接点明山的幽静和草木的茂盛,为全诗奠定基调。颔联“水石何必多,宛有千岩意”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有限的水石表现出无限的山水意境。颈联“孰知近人境,旦暮含佳气”转折,指出这幽静之地竟靠近人烟,且早晚充满祥瑞之气。后四句转入抒情,诗人通过“支颐藉芳草”的动作描写,表现闲适自得的状态,并直言“自足忘世事”。尾联“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点明主旨,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暂时无法实现的无奈。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徐铉作为文人的高雅情趣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这首诗以伏龟山北隅的幽静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崖、水石、池影、林光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意境。诗人以“宛有千岩意”形容山水的深远意境,以“旦暮含佳气”表现山间早晚的祥瑞气息,展现了自然山水的灵动与生机。后四句转入抒情,诗人支颐倚靠芳草,忘却世事,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然而“未得归去来”一句又透露出无法归隐的无奈,只能暂时以宴居之地寄托情怀。全诗语言清新淡雅,意境深远,体现了徐铉作为文人的隐逸情怀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徐铉是唐末五代至宋初的文学家、书法家,历经朝代更迭。此诗可能作于他仕途失意或隐居期间,借描绘伏龟山北隅的幽静景色,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暂时无法归隐的无奈。诗中既有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也透露出对世事纷扰的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