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戚逢人问所之,东流相送向京畿。
自甘逐客纫兰佩,不料平民著战衣。
树带荒村春冷落,江澄霁色雾霏微。
时危道丧无才术,空手徘徊不忍归。
忧愁地向人询问去向,沿着东流的江水被送往京城。 本甘愿作为被放逐之人佩戴兰草,却未料平民被迫穿上战衣。 荒凉的村庄树木萧瑟春意冷落,江面澄澈雨后雾气朦胧。 时局危难正道沦丧无才能施展,空手徘徊不忍归去。
这首诗通过四个层次展现乱世文人的心境:首联写被迫迁徙的无奈;颔联用"纫兰佩"与"著战衣"的意象对比,显示知识分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颈联借景抒情,荒村霁色暗示时代动荡;尾联直接抒发对"时危道丧"的痛心。全诗将个人命运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中,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晚唐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全诗以"戚戚"开篇,奠定忧愁基调。通过"逐客纫兰佩"与"平民著战衣"的对比,突显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颈联以荒村冷落、江雾朦胧的意象烘托乱世凄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对时局的无力和不忍归去的矛盾心理。诗人善用意象对比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
此诗作于唐朝末年战乱时期,诗人徐铉因避乱东归,途中依韵和友人黄秀才的诗作。诗中反映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无奈与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