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名士富仙才,追步东卿遂不回。
丹井自深桐暗老,祠宫长在鹤频来。
岩边桂树攀仍倚,洞口桃花落复开。
惆怅霓裳太平事,一函真迹锁昭台。
南朝的名士们富有仙人才华,追随东卿(仙人)的脚步一去不返。 炼丹的井水深邃,梧桐树已悄然老去,祠堂长存,仙鹤频频飞来。 岩边的桂树攀援依旧,洞口的桃花凋落后又再开放。 令人惆怅的是霓裳羽衣的太平盛世,如今只余一函真迹深锁在昭台。
本诗以道观为媒介展开时空对话:首联写历史人物求仙,颔联用“丹井”“鹤”营造现世道观仙气,颈联以桂、桃的枯荣喻道法自然,尾联点明主旨——对消逝的仙道盛景的追忆。诗人巧妙将道教意象(井、鹤、桃)与历史典故(霓裳、昭台)结合,在40字中完成从追古、绘景到抒情的跳跃,展现晚唐诗歌的凝练与深沉。
全诗以“仙才”开篇,通过丹井、鹤、桂树、桃花等意象构建道教仙境,虚实相生。“攀仍倚”“落复开”以自然循环暗喻仙道永恒,尾联“惆怅”二字转折,将前文的超逸拉回现实,形成强烈对比。语言清丽,意境空灵,体现了徐铉作为南唐文人的典雅风格。
此诗为唐代徐铉游历紫阳观时所作。紫阳观是道教圣地,诗人借观中景物追怀南朝隐士与盛唐道教文化,抒发对仙道飘渺、盛世不再的感慨,反映了晚唐文人面对社会动荡时对隐逸与仙境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