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孤棹去何之,玉笥春风楚水西。
山上断云分翠霭,林间晴雪入澄溪。
琴心酒趣神相会,道士仙童手共携。
他日时清更随计,莫如刘阮洞中迷。
问君孤舟将去往何方,春风中的玉笥山与楚水之西。 山间云霭分隔翠色,林间晴雪映照澄澈溪流。 琴声与酒意心神交融,道士与仙童携手同游。 待他年清明时节再相聚,莫像刘阮迷失在桃源洞中。
此诗需注意三个层次: 1. 表层送别:首联点明友人行程,颔联以山水相送,体现唐人送别诗“以景衬情”传统。 2. 中层喻道:颈联“道士仙童”暗示楚地道教文化,反映唐代儒道交融的思想背景。 3. 深层哲思:尾联用典,表面劝友人莫贪恋美景,实则表达对现实与超脱矛盾的思考。 教学可结合盛唐山水诗与晚唐隐逸诗的差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含蓄劝勉”的独特情感表达。
全诗以问答开篇,勾勒出楚地春山秀水的画卷: 意象运用:“断云”“晴雪”“澄溪”等意象清新明净,营造出世外仙境般的氛围。 情感表达:后两联由景入情,通过“琴酒”“携手”表现知音相契,末句以刘阮典故委婉劝诫友人勿沉溺虚幻。 艺术特色:对仗工整(如“山上”对“林间”),虚实相生,将离别愁绪转化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此诗为唐代徐铉送别友人彭秀才南游所作。彭秀才可能赴楚地(湖南)游历或求道,徐铉以山水仙境为喻,既表达惜别之情,又暗含对友人超脱尘世的期许。晚唐社会动荡,文人常寄情山水或寻仙访道,诗中“道士仙童”“刘阮”等意象反映了这一时代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