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持使节经韶石,君作闲游过武夷。
两地山光成独赏,隔年乡思暗相知。
洪厓坛上长岑寂,孺子亭前自别离。
珍重分岐一杯酒,强加餐饭数吟诗。
我手持使节经过韶石,你正悠闲地游览武夷。 两地的山光各自独赏,隔年的乡愁却暗自相通。 洪厓坛上长久冷清,孺子亭前我们曾别离。 珍重这分别时的一杯酒,望你多加餐饭常吟诗。
本诗需注意三个解读维度:其一,表面是赠别诗,实则通过"使节-闲游""独赏-相知"的矛盾修辞,展现五代文人身不由己的生存状态;其二,颈联选择道教与儒家的标志性景观,暗示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出路;其三,尾联"强加餐饭"的朴素嘱咐,突破传统赠别诗的套路化抒情,体现徐铉"平淡中见深致"的语言风格。理解此诗需结合南唐时期江西(洪州)、福建(闽国)之间的特殊地缘政治背景。
全诗采用"双线对照"结构:首联以"使节"与"闲游"对比二人处境,颔联"独赏"与"相知"形成情感张力。颈联选取洪厓坛(道教超脱)与孺子亭(儒家隐逸)两个意象,暗喻乱世中文人的精神寄托。尾联化用《古诗十九首》"努力加餐饭"典故,在平淡叮嘱中见深沉情谊。徐铉作为由南唐入宋的文人,其诗风承袭晚唐温婉,此篇尤显含蓄蕴藉。
此诗作于徐铉奉使南唐期间(约958-975年)。当时南唐定都南昌(南都),诗人偶遇曾任嘉鱼县令的刘姓友人,得知对方将游历闽地(福建),遂以诗相赠。诗中既含对各自宦游生涯的感慨,又暗藏乱世中文人漂泊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