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声五十里,泻碧急于弦。
不觉日又夜,争教人少年。
一汀巫峡月,两岸子规天。
山影似相伴,浓遮到晓船。
江流奔腾五十里,碧波倾泻比琴弦更急促。 不知不觉间日转夜,怎不教人感叹青春易逝。 一弯巫峡的月光洒满沙洲,两岸杜鹃啼鸣响彻天际。 山影仿佛与我相伴,浓重的夜色笼罩着小船直到破晓。
本诗教学可从三个维度展开:其一,从意象组合分析"江声-月光-子规-山影"构成的视听交响;其二,引导学生关注"泻碧急于弦"的比喻创新性,比较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传统写法;其三,结合僧人身份解读"争教人少年"的双重意味——既有俗世青春易逝之叹,又有佛教"无常观"的体现。建议拓展比较贾岛《宿山寺》等同类题材作品,体会唐代僧诗的独特审美。
全诗以江夜为时空背景,前四句写听觉感受:江声湍急、子规夜啼,伴随时光流逝的焦虑;后四句转视觉描写:巫峡月、两岸山影,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意境。"山影似相伴"一句拟人手法精妙,反衬出诗人独宿江船的孤寂。末句"浓遮到晓船"以空间写时间,暗示整夜无眠的羁旅情怀。全诗对仗工整(如"一汀"对"两岸"),通过声、光、影的交织,展现唐代僧人诗中特有的空灵与惆怅。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作者栖蟾为僧人,常云游四方。诗中描写的"宿巴江"当是其乘船夜泊长江巫峡段时的所见所感。晚唐社会动荡,佛教盛行,文人僧侣常借山水抒写人生无常之感,本诗"争教人少年"之叹正体现了这种时代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