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声依旧水溶溶,岸影参差对梵宫。
楚树七回凋旧叶,江人两至宿秋风。
蟾蜍竹老摇疏白,菡萏池干落碎红。
多病支郎念行止,晚年生计转如蓬。
滩头的水声依旧潺潺流淌,两岸的影子参差交错映照着佛寺。 楚地的树木已七次凋落旧叶,江边的人两度在秋风中留宿。 老竹上的蟾蜍映着稀疏的月光,干涸的荷塘里散落着破碎的红莲。 多病的支郎(诗人自指)感慨行止无常,晚年生活如飘转的蓬草般漂泊无定。
诗中“七回凋叶”“两至秋风”以数字强化时间跨度,暗示诗人七年未归;“蟾蜍竹老”“菡萏池干”运用对比手法,将永恒的自然与短暂的生命并置。尾联“转如蓬”呼应首联“水溶溶”,形成循环结构,体现佛家无常观。全诗通过空间(江岸禅院)与时间(秋日黄昏)的双重维度,构建出空寂深远的意境。
全诗以“滩声”“岸影”起笔,勾勒出空寂的禅院秋景,后以“凋旧叶”“宿秋风”暗喻时光流逝。颈联“蟾蜍竹老”“菡萏池干”通过细节描写强化衰败意象,尾联直抒胸臆,将自然之景与人生际遇交融,语言清冷含蓄,体现晚唐诗僧淡泊凄凉的风格。
此诗为唐代诗僧栖蟾晚年重游京口(今江苏镇江)禅院时所作。诗人历经世事变迁,再宿旧地,见景物凋零,联想到自身多病漂泊的境遇,抒发了人生无常、晚年孤寂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