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江上立,望北几思量。
隔海无书札,前年在汉阳。
瘴村人起早,铜柱象揩光。
居此成何事,寻君过碧湘。
我独自站在荔枝江畔,眺望北方,心中充满思念。 隔着茫茫大海,无法收到你的书信,上一次相见还是前年在汉阳。 瘴气弥漫的村庄里,人们早早起身;铜柱上的象纹被擦拭得闪闪发亮。 我滞留在此究竟为了什么?只为能穿越碧湘江去寻你。
本诗解读需注意三个层面: ① 地理空间的象征意义:北方代表政治文化中心,南方象征边缘处境,形成心理张力; ② 僧诗的特殊性:虽为方外之人,仍表现出对友情的执着,反映唐代僧俗交往的普遍性; ③ 历史语境:安史之乱后,文人南迁成为常态,诗中"成何事"的自我质疑,实为对时代命运的隐晦回应。 教学时可结合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岭南诗作进行对比阅读。
全诗以"望北"为情感支点,采用虚实相间手法: 首联实写江边伫立,虚写思绪北飞;颔联以地理阻隔对比时间记忆; 颈联特写岭南风物,"瘴村"的艰苦与"象揩光"的奇丽形成张力; 尾联自问自答,将漂泊无奈转化为追寻的执着。 诗人善用意象对比(荔枝江/汉阳、铜柱/碧湘),通过空间跳跃展现心理活动,在贾岛式的苦吟中透出温厚情谊。
此诗作于栖蟾流寓岭南时期。唐代中后期,文人常因贬谪或战乱南迁,栖蟾与友人(或为僧侣隐士)分别后,面对异乡风物,触景生情。诗中"前年在汉阳"表明离别已久,"隔海无书札"反映唐代岭南与中原通信艰难,寄托了逐客对友情的珍视与羁旅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