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卧碧岑,诸祖是知音。
得道无一法,孤云同寸心。
岚光薰鹤诏,茶味敌人参。
苦向壶中去,他年许我寻。
先生隐居在青翠的山间,历代祖师都是他的知音。 悟道本无固定方法,如孤云般自在随心。 山间雾气浸润着仙鹤的诏书,清茶滋味堪比人参。 若执着于追寻壶中仙境,他年或许能允我相寻。
本诗讲解可分三个层次: 1. 表层写隐居场景,通过"碧岑""孤云""岚光"等意象构建山水画卷; 2. 中层述修道境界,"无一法"体现禅宗不立文字,"壶中"展现道教追求; 3. 深层抒诗人情怀,尾联"许我寻"既含敬意又显同道之谊。全诗语言简净而意境深远,堪称唐代僧道赠答诗的代表作。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隐士形象: 首联点明聂威仪的高士身份与法脉传承; 颔联用"孤云"意象展现得道者的精神自由; 颈联通过"岚光""茶味"的感官描写,营造清幽的修道氛围; 尾联以"壶中"典故收束,既表达向往又不失禅者超然。诗中"无""同""敌""苦"等字眼精炼传神,在平淡语中蕴含深意。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许多文人选择隐居修道。栖蟾作为僧人诗人,通过寄赠道友聂威仪(道观执事),表达对隐逸修道的向往。诗中融合佛教"无住生心"与道教"壶天仙境"思想,反映晚唐佛道融合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