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空寂寂,真个出家儿。
有行鬼不见,无心人谓痴。
古岩寒柏对,流水落花随。
欲别一何懒,相从所恨迟。
踏入山门一片空寂,真是个真正的出家人。 修行高深连鬼魅都看不见,心境澄明却被俗人笑作痴愚。 古老的岩石与寒柏相对,流水伴着落花飘零。 临别时竟如此慵懒不舍,只恨与你相识相随太迟。
本诗核心在"真个出家儿"五字:首联以环境烘托其"真",颔联以行为矛盾显其"真",颈联以自然意象喻其"真",尾联以情感流露证其"真"。诗人通过"鬼不见"的夸张与"人谓痴"的反讽,揭示真正的修行者往往不被世俗理解。末二句"懒别""恨迟"的矛盾心理,既强化了隐士魅力,也暗示诗人自身的出世倾向。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隐士形象:首联以"空寂"定调,突出修行之地的清幽;颔联用对比手法展现田道者"大智若愚"的境界;颈联借"古岩""流水"等意象营造禅意空间;尾联直抒眷恋之情。诗中"鬼不见""人谓痴"等语暗含对世俗认知的批判,而"懒别""恨迟"则流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倾慕。
此诗为唐代诗僧修睦拜访隐士田道者所作。晚唐社会动荡,佛教禅宗盛行,文人隐逸之风兴起。诗中通过描写田道者的修行生活,反映了当时士人对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