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核心概念“诸相非相”:出自《金刚经》,是佛教“空性”思想的重要体现,认为一切表象(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非事物的真实本体,旨在破除人们对“相”的执着。
2. 涅槃的两种形态:佛教中“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指断尽烦恼但肉身仍在,“无余涅槃”指肉身消亡后不再受生死轮回;白居易诗中“若住无馀却有馀”,意在打破对“无余涅槃”的概念执着,强调涅槃超越“有”“无”分别。
3. 中唐禅意诗的特点:中唐时期,禅宗兴盛推动禅意诗发展,此类诗歌多以阐释禅理、表达禅修体验为核心,语言质朴、意境空灵,常用比喻(如“空花”“阳焰”)将抽象禅理具象化,代表诗人有白居易、王维、柳宗元等。
4. “得意忘言”的文学与哲学内涵:源自《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后被佛教吸收,成为禅修中“超越语言悟理”的重要方法;白居易“言下忘言一时了”即体现此思想,强调禅理的领悟需脱离语言文字的束缚。
5. 白居易的佛教信仰轨迹:白居易早年信道,中年后转向佛教,尤其偏爱禅宗与净土宗,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常与僧人交游、研读佛经,其诗歌中禅意作品占比逐渐增加,《读禅经》《题浔阳楼》等均为代表作,反映了他人生后期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