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禅经》是白居易禅意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禅理为核心,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既具佛教义理的深度,又不失诗歌的文学性。
首联“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馀却有馀”开篇点题,直接引用《金刚经》“诸相非相”的核心观点,同时打破对“涅槃”境界的执着,指出“住相”(执着表象)的局限,奠定全诗“破执显真”的基调。颔联“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进一步深化“虚幻”的主题:前句强调禅理需“得意忘言”,超越语言的束缚才能当下领悟;后句以“梦中说梦”的比喻,将现实与梦境并置,凸显世间万物的虚妄本质,语言生动且富含哲理。
颈联“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运用“空花”“阳焰”两个经典佛教意象,以日常生活中可感知的虚幻现象,比喻执着于表象的徒劳,对仗工整,说理形象,让抽象的禅理更易理解。尾联“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回归禅修实践,指出“禅”并非静止的状态——收摄躁动是禅,禅的本质也包含对“动”的觉悟,最终落脚于“不禅不动”的“如如”境界,打破“动”与“静”的二元对立,点明禅的核心是“自然契合真如”,为全诗画上圆满的哲理句号。
整首诗语言质朴通俗,无晦涩之词,却将深奥的禅理阐释得透彻明了,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也展现了中唐文人将禅理与诗歌融合的艺术特色,是禅意诗中“以诗说理”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