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中作》是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风雪”为线索,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既描绘了冬日生活的场景,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平和。
1. 场景对比,凸显闲适:诗的前半部分(前八句)描绘了白居易自身的生活:“暖帐温炉”“褐绮衾”“花茸毡”,物质上的温暖舒适;“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生活上的闲适自在;“了无闲事牵”,精神上的无拘无束。而后半部分(“忽思远游客”至“凌寒未明起”)则转向远方游子与早朝官员的艰辛:“蹋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他们在风雪中奔波劳碌,与白居易的安逸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并非炫耀,而是通过他人的辛劳,反衬出自己闲居生活的可贵,也暗含对奔波者的同情。
2. 哲理隐喻,深化主旨:诗中“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白居易以君父与臣子的传统伦理关系,比喻心灵与身体的关系,提出“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的观点——身体的奔波或安逸,本质上是由心灵的追求所决定。远游客因心怀漂泊之念、早朝士因心怀功名之求,故身体不得不承受风雪辛劳;而自己“心既知足”,不贪慕功名、不追求外物,故身体能“安止”。这一哲理并非高深说教,而是基于生活体验的感悟,体现了白居易晚年对人生的通透理解。
3.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无华丽辞藻,如“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如同日常对话,却生动勾勒出闲适的生活场景;“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一句,以内心对身体的“诉说”收尾,语气亲切,仿佛是老人对自己身体的温柔慰藉,将“知足安身”的主旨转化为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白居易晚年平和、自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