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古诗赏析

原文:《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 | 作者:元稹 | 类型:古诗赏析 | 阅读:0

1. 情感真挚,民本思想突出:全诗以“自咎”为核心,开篇便以“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直抒胸臆,将旱灾的罪责归咎于自己,而非百姓或上天,体现出强烈的自责意识与担当精神。诗中多次描绘百姓的苦难,如“累累妇拜姑,呐呐翁语孙”展现百姓对丰收的期盼,“强豪富酒肉,穷独无刍薪”揭示贫富差距,字里行间满是对百姓的同情,凸显出元稹深厚的民本思想。

2. 结构清晰,层层递进:诗歌先写旱灾的严重与频繁,以及朝廷减免赋税的举措和百姓的反应;接着写旱情再次加剧,自己虔诚祈祷却无效果;随后转入核心思考,提出“以彼天道远,岂如人事亲”的观点,进而列举监狱冤案、粮仓奸邪、官吏任用不当、徭役不均、小吏索求繁多等吏治问题;最后再次自责,并呼吁同僚共同体恤百姓。整体结构由现象到本质,由自我反省到呼吁同僚,逻辑严密,层层深入。

3. 手法多样,感染力强:其一,运用设问手法,如“胡不灾我身”“胡为旱一州”“无乃冤不申”等,既强化了情感表达,又引发读者(及诗中“七县宰”)的思考;其二,采用对比手法,如“半租岂不薄,尚竭力与筋”对比朝廷减税与百姓仍需辛劳,“强豪富酒肉,穷独无刍薪”对比贫富生活,突出社会矛盾与百姓苦难;其三,细节描写生动,如“日驰衰白颜,再拜泥甲鳞”刻画自己祈祷时的辛劳与虔诚,“累累妇拜姑,呐呐翁语孙”描绘百姓的朴实与期盼,让诗歌更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4. 现实意义深刻:诗歌不仅是对一次旱灾的记录,更揭露了中唐时期地方吏治的弊端,提出“天道远,人事亲”的观点,强调改善政务、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具有鲜明的现实批判精神。这种关注现实、体恤百姓的态度,在古代官场中尤为可贵,也让诗歌超越了单纯的“自咎”,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呼吁政治清明的佳作。

与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 相关类型

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古诗译文古诗译文 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知识点知识点 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古诗注解古诗注解 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古诗赏析古诗赏析 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创作背景创作背景